国母推动“四雅道”的复苏—— 焚香、插花、品茶、挂画

发布时间:2017-03-14 15:14:34   来源:西控文艺   

APEC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到访的各国元首夫人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彭丽媛在大厅古色古香的牌楼前迎接,希望夫人们充分感受北京的古都风韵,更多了解这座魅力之城。会上特意安排了焚香、插花、品茶、挂画表演,让来访的第一夫人们感受下当下日益复苏的传统文化。了解更多关于四雅道的独特魅力。

 

寻找遗失即将遗失的美好——焚香

烧香的书面语。古人《香谱》记载斯时焚香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线香。其原料为蜜、枣膏、白芨水、蜡(软香)等等。焚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焚香时须不断往香炉内添加各种配料,以保证香气的质量。香炉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势低微,久久不灭。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会尽量减少烟气,使香味低回悠长。对于焚香之趣,古书上多有论述。无论琴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程序。焚者灼烧也,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古时也有焚香计时之法。
中国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几,上置三足香炉,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致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香气四溢,使人精神振奋。古时的诸葛孔明,弹琴时不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兴。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时焚香,也是

焚香图(郑重)

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观书时,斋中常要焚香。他在诗中写道: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更十分青睐焚香静坐和修身养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购买十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他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可见焚香静坐的养生健体之功。 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画的神奇作用。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在家中经常焚香,可以醒脑清神,去浊存清,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源于佛教中的供花——插花


在我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来。使观赏者在心灵上产失共鸣的是创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产生共鸣那么这件作品也就失击了观赏价值。具体地说、即插花作品在视觉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种感观和情感上的自然反应,如果未能立刻产生反应,那么摆在眼前的这些花材将无法吸引观者的目光。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观赏者情感产生反应的要素有三点:一是创意或称立意、指的是表达什么主题,应选什么花材;二是构思(或称构图),指的是这些花材怎样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各自的美:三是插器,指的是与创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三者有机配合,作品便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以,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简言之,插花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故称其为插花艺术。插花看似简单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因为它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情动人,溶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国内外插花界的朋友们都认为,插花是用心来创作花型,用花型来表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花束的花材固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细铁丝绑扎。每一枝花、每一片衬叶,都用缠上绿胶带的细铁丝缠好后再造型。另一种是用专用花托,内有花泥,将花依造型插入花托内,此法比较简便省事。

一门优雅的艺术——品茶
    品茶,就是品评茶味;饮茶。一般来说,这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 明杨慎 《和章水部沙坪茶歌》: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 柳亚子 《寄毛主席延安》诗:云天倘许同忧国, 粤海难忘共品茶。
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


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第三步才是品茶,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过滤网、养壶笔、品茗杯、闻香杯等20余种,其中的闻香杯乃专供闻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便是品茗了。

 

源自民间国粹的瑰宝——挂画

戏剧《挂画》是折子戏《梵王宫》中的一折,梆子戏中常见的剧目,是蒲剧(蒲州梆子)的代表作。秦腔,晋剧,京剧,红梅戏等剧目也曾移植这一剧目。

图为彭丽媛向元首夫人们介绍挂画艺术

20世纪30年代蒲剧表演艺术家王存才踩跷表演这一剧目,轰动一时, 他在《挂画》中应用跷功椅子功,把一个喜不胜喜,待要出阁的耶律含嫣,从内心到外形,刻画得淋漓尽致。你看她布置新房时,要挂画却又够不着,便让丫鬟搬过一个长板凳,她十分兴奋,一步蹿上了板凳,稳稳地站在凳上,腰一扭,膀一摇。踩着跷飞身上凳,身段是那样美,功夫是那样深,令人惊叹。然后她走到板凳的一头。长板凳的头是伸出在板凳腿的外边,本来用手一压这头,另外一头就会翘起来,可他活动在板凳头上,板凳却纹丝不动。她在板凳上,双腿立,单腿立,单腿蹲,凤凰展翅,童子拜佛,种种表演,般般绝技,都是在表现挂画时的喜悦心情,而不是在单纯卖弄技术,丝毫也不让人感觉到是技术的堆砌。难怪当时观众那么喜欢他的《挂画》,给他编了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误了秋收大夏,不误存才《挂画》来赞美他的顺口溜。后来女演员韩长玲学演这出戏,因为不再踩跷,王存才便设计了不再用长板凳,换成了一把民间的罗圈椅子,让演员沿着椅子上蹦上跳下,单脚踩在椅子的上沿,做着订钉、挂画等高难度形体动作,这也是当年贾永爱、今天任跟心等演员的演法了,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晋剧《挂画》的演法。一出《挂画》演红了几代蒲剧演员,也成了蒲剧的招牌剧目,各省戏曲舞台也常有演出,与陈素真的甩大辫演绎的都是《梵王宫》的一段,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返回